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丨解码儋州洋浦新质生产力
2025-01-10

儋州洋浦,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紧抓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优势,以及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开放红利加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五大主力方向上,儋州洋浦取得了显著成效。
石化新材料产业作为海南自贸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儋州洋浦抢抓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机遇,全力推进100万吨乙烯、250万吨PTA、180万吨PET等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洋浦石化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海南巴陵石化17万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项目、京博(海南)200万吨沥青基新材料项目等一批石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陆续投产,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儋州始终坚持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聚集了一批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石化新材料企业。形成了以海南炼化920万吨炼油、160万吨芳烃、100万吨乙烯为龙头的特种油品、芳烃、烯烃、新材料产业链。
申能CZ2、大唐CZ3海上风电项目集中开工,为海南自贸港的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新动力。大唐CZ3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每年可为海南省提供清洁电能36.6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1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87万吨、二氧化硫2.3万吨、氮氧化物1.3万吨。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还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

在洋浦化工园区内,东方雨虹洋浦新材料综合产业园的防水涂料车间和沥青卷材车间内,全自动化生产线不停运转,自动化生产线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稳定性,还降低了综合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整体产能。作为全省唯一的现代化智能化综合型防水材料生产基地,东方雨虹洋浦新材料综合产业园自主研发了年产能1700万平方米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和年产4万吨的沥青涂料生产线,并配备了智能配料、智能管理、智能物流及智能仓储四大系统。
“在儋州洋浦,我们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产业链内企业的协同合作带来的巨大优势。这种合作不仅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海南巴陵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洋浦石化功能园区,与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一墙之隔。企业不仅稳稳接住了乙烯项目生产的原材料来生产下游产品,还实现了材料的隔墙供应,大大压缩了物流成本。2024年4月,海南巴陵化工17万吨/年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项目一次投产成功,工艺流程全线贯通,产出合格SBS产品,广泛应用于塑料改性、黏合剂和沥青改性等领域。
海南星之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则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突破。其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正处于施工收尾阶段,积极备战今年年底的投产工作。这是儋州洋浦首个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生产原材料的项目,将为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生产提供关键正极原材料。
“洋浦的工业基础扎实,园区配套完善,且区位和港口优势都很利于我们的原材料和产品进出口。正是看中了洋浦独一无二的优势,公司选择将项目落地洋浦,在加快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助力洋浦在同类产业上的聚势发力。”
儋州洋浦在新质生产力建设上的成果显著,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儋州洋浦的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11.9%,规模全省第二;工业总产值1277亿元,增长31.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稳居第一。主要贸易指标分别迈上“百亿、千亿、万亿”级台阶,其中服务进出口贸易140亿元,增长57%;货物进出口贸易1075亿元,增长13.1%,规模全省第一;大宗商品贸易10867亿元,增长24.3%,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儋州洋浦在新质生产力建设上的成果,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实力,还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儋州洋浦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齐头并进,打造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多元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更多“儋洋力量”。
